中國古建名詞解釋(鋁瓦)
1、廡殿
五脊殿:廡殿屋頂面闊較長于進深,所以,前后兩坡相交而成正脊,而左右兩坡同前后坡相交而成四垂脊。
前后兩坡:梁架和桁枋都是前后兩坡下骨干的構架。 仿古瓦
左右兩坡:在左右兩坡下,有兩山金桁在和前后金桁相同的地位,來支撐兩山的椽子。
順扒梁:這兩山每步的桁枋都與前后每步的桁,在四垂脊分位之下成直角相交。各層山桁上,前后每層金桁的中下線上,在它們下面與之平行的,有各層順扒梁。
柁墩:順扒梁分上(中)下層,每層都是一頭放在桁上,一頭放在柁(房架前后兩個柱之間的大橫梁)上。兩山老檐桁上就安下金順扒梁,在下金順扒梁上退入一步架處安柁墩,來支托兩山下金桁,與前或后下金桁的相交點。(柁墩:高度少于其本身的長度的稱柁墩)
瓜柱:前后上金桁的中線上,在它們的下面,安上金順扒梁伏在兩山下金桁上,按照下金順扒梁上的辦法,退一步架處安瓜柱,支托兩山上金桁的相交點。
交金墩:順扒梁上,支托山金桁與前后金桁相交點的柁墩稱交金墩,瓜柱稱交金瓜柱。
由戧:兩山各桁與前后各桁相交處是放由戧的地位。由戧就是角梁的繼續者,是四垂脊的骨干。由戧在各步架上并不一定是一條直線相銜接,因為有舉架和推山,,使它立面和平面的投影都是曲線。 銅瓦
舉架:舉架是產生中國房頂曲線的構架,將屋頂坡的斜度處下而上每椽坡度遞增,最下架坡度為5/10,次6/10,次7/10,次8/10,最上9/10加平水4斗口,稱之為五舉、六舉、七舉、八舉、九舉。清式正脊高度并非預定的,是由下向上各檁的舉高累計相加而定的。
推山:推山只用于廡殿。如果兩山的坡度與前后的坡度完全相同,垂脊的平面投影和立面投影就都成直線。
太平梁:為了不呆板機械,將正脊兩端加長,山尖推出,脊桁也跟加長,懸空在梁架扣線以外。在脊桁懸空一端下應加道太平梁,長兩步架,放在前后上金桁上。
雷公柱:在太平梁上加一根雷公柱,來支撐脊桁這懸空的一端。這樣,使兩同的坡度大于前后坡度。不論從任何方向看去,垂脊都是曲線了。
2、硬山
山墻:只有前后兩坡,左右兩端是兩面立墻,叫做山墻。
檐柱:山墻內部也有木架的骨干,立著的有前后檐柱和正中的山柱。
脊檁:山柱下端立在兩山臺基之上,上端托著脊檁。
排山:在與大柁同高的位置,有由檐柱至中柱的梁。其上在各架梁的高度,按步架減短,有各根梁構成的梁架,稱為排山。 仿古瓦廠
又步梁:排山各梁有單步、雙步、三步、四步之別,其結構的方法與上述挑尖梁的單步梁、雙步梁一樣。
山柱:兩端的山柱、檐柱、排山、各檁頭,向外一面的,一概都砌在山墻之內。向內一面的,則露在墻面,在室內可以望見的。
封護檐:前后兩坡,尤其是后坡,和往往有不出檐的,檐椽只架到檐檁上,而不伸出,外面用磚壘到檐平,將椽頭完全封起,不露在外面叫封護檐。這種封護檐有時還用磚做成假椽頭和假連檐的樣子。
3、懸山:
山墻:俗稱挑山,結構上與硬山大致相同。唯一不同之點在各桁或檁不在山墻內土住,而一直伸到山墻以外,使檐支出。支出的長度與前后檐出檐的尺寸一樣。
燕尾枋:沿著各檁頭外釘上博風板以保護桁頭。桁頭下加燕尾枋,以增加桁的支力。
五花山墻:山墻或按硬山做法,將構架全部封在墻內,或隨著各層排出梁柱和瓜柱砌成階級形,直率的將結構表現在外面,稱五花山墻。
4、歇山:從結構上說,歇山是廡殿和懸山聯合而成的。把一懸山頂,套在廡殿頂之上,懸山的三角形垂直的山與廡殿山坡的下半相交,即成為歇山。
桃尖順梁:在這種結構之中,如何使山坡與垂直部分相交。方法是將桃尖梁向后加長到梢間之中,里端安在金柱之上,成為桃尖順梁。
順隨梁枋:順梁下面與額枋在相同的地位的是順隨梁枋。 金屬瓦
交金墩:桃尖順梁上面,在退入一步架處,上安交金墩,承著采上、步金梁,與順梁成正角。采步金上皮與下金桁上皮平,兩頭與桁交,做成桁的樣子,稱假桁頭。
挑山檁:沿著采步金梁的外邊鉆一列洞,以承受兩山椽子。采步金之上,各架梁的分配便與其余梁架完全相同。各層桁在采步金中線以外,還繼續的伸出,稱挑山檁,成為懸山的結構。
踏腳木:但因懸山太遠,挑山檁不勝重負。所以在老檐桁上放扒梁一道,下皮同時也放在兩檐椽之上,謂之踏腳木。
草架柱子:跳腳木之上,在每根桁之下豎立小柱,支住桁頭,稱草架柱子。
穿梁:左右兩根草架柱子之間,在各層同高的桁間,用小梁橫穿支撐著,謂之穿梁。
山花板:桁頭之外有博風板如懸山之制。博風板之下有山花板,將三角形懸山的部分整個封護起來。山花板的外皮須在兩山正心桁中線以里一桁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