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筑的主要類型與型制(古建瓦)
一、中國古代建筑木構架的主要形式
(一)、抬梁式構架(又稱“疊梁式”) 琉璃瓦
抬梁式構架是在臺基上立柱,柱上沿房屋進深方向架梁,梁上立短小的矮柱,矮柱上再架短一些的梁,如此疊置若干層,再最上層架上立脊瓜柱,這就是一組梁架。
在相鄰兩組梁架之間,用垂直與梁架方向,并且位于柱上部的水平聯系構件“坊”,把兩組梁架組合起來。每層梁的兩端上面,垂直于梁架方向放置檁。檁不僅加強了梁架間水平方向的聯系,構成穩固的組合構架,而且承受上部屋頂荷載。仿古瓦
抬梁式構架在中國古代建筑上使用非常普遍,尤其是在中國北方。這是因為抬梁式可使室內柱子較少甚至是無柱。但是,抬梁式構架用料較大,耗費木材較多。而且這種構架基本上不采用三角形這種最穩定的構件組合形式,所以穩定性較差。
(二)、穿斗式構架銅瓦
穿斗式構架是由柱距較密,直徑較細的落地柱(或與不落地的短柱相間布置)直接承檁,在柱與柱之間沿房屋進深方向不設架空的梁,而是用一種叫做“穿”的枋木,把柱子組成排架,并用挑坊乘托挑檐。排架與排架之間用纖子、斗坊合檁作橫向連接。這種構架因使用較細小的木料,所以節省木材;因柱距較密,所以作為山墻,抗風性能好。但是,柱距較密,使室內空間促狹。因此,許多建筑常在建筑中部使用抬梁式構架,以擴大室內空間;在兩端山墻,使用穿斗式構架,以提高抗風性能。穿斗式構架主要用于我國南方地區。但其歷史是悠久的,至少是在漢代已經相當成熟。鋁瓦
(三)、井干式結構
這是一種不使用柱和梁的結構。井干式結構使用原木,或者方形、矩形、六角形斷面的木料層層疊疊,在轉角處木料端部交叉咬合,構成壁架,再于兩端壁架上立短柱以承脊檁。瓦廠
我國早在商代墓槨已使用了井干式結構。這種結構耗費木材量大,建筑的絕對尺度合開門窗均受到限制,所以目前僅在林區還有使用的。仿古瓦
二、中國古代木構架建筑的基本型制
(一)、基本單元
中國古代木構架建筑的基本單元為“間”。兩榀相鄰梁架之間,由四根柱子圍合的面積稱為“間”。每座建筑物都是由一間或許多間組合而成。建筑物的規模大小和形式,就由間的大小和多寡,以及間的組合方式而定。金屬瓦
這樣的具有很大的靈活性,能適應不同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又能滿足多種功能的使用要求,可組合成宮殿、寺廟、陵墓、宅院、園林等由簡單到復雜的多種類型的建筑極其組群。
(二)、結構特征
中國古代建筑的木構架在結構上基本是采用簡支梁和軸心受壓柱的形式,局部使用了懸臂出挑構件和斜向支撐。。鋼結構
(三)、構造方式
各節點采用榫卯結合。這種構造方式使構架在承受水平外力(地震力、風力等)時有一定的適應能力。
(四)、面闊與進深
中國古代建筑平面多為矩形。以常見的矩形平面建筑而言,其較長的一邊叫做“寬”,較短的一邊叫做“深”,沿“寬”的方向,每相鄰兩根柱之間的距離叫“面闊”,一個面闊即為一間的寬。沿“深”的方向每相鄰兩柱間的距離叫“進深”,一個進深即一間的深。一幢建筑,沿寬的方向所有間的面闊之和叫“通面闊”;沿深的方向所有間的進深之和叫“通進深”。
面闊俗稱“開間”。民間建筑常用三開間(俗稱一明兩暗)或五開間;宮殿、廟宇、官署常用五開間或七開間;特別重要的建筑用九開間;瓦廠
建筑中各開間的名城因位置不同而異。正中一間叫做“明間”(宋代稱“當心間”);明間左右兩側相鄰的間叫“次間”;次間外側位于建筑物兩端的間叫“梢間”。九開間以上的建筑增加次間數。整個建筑的四周或前后可以設廊子。
各間面闊在商代宮殿中都是相等的。后來逐漸演變成當心間最寬,次間次之,梢間同次間寬或更次之,廊最窄,這樣可以突出當心間的地位,加強中軸線。當然業有各間相等或各間不均的。銅瓦
(五)、院落的組成
宮殿、廟宇或住宅,常由若干座建筑圍合而成。最主要的建筑物居中,多為南向,稱“正殿”(或正房、上房)。在正殿(或正房)之前分列左右相向布置的建筑叫做“配殿”(或廂房)。與正殿(或“正房”)相對布置的建筑稱“前殿”(或“倒座”)。這樣布置的建筑所圍合的空間稱為“院”。正房(或上房)兩側可附有套間,叫做“耳房”。一個院四面均有房屋者稱為“四合院”,只有三面有房屋者,叫做“三合院”。
(六)、“步”的概念仿古瓦
梁架上相鄰的檁與檁中心線的水平距離(即水平投影距離)清代稱為“步”或“步架”。各步之總和業就是通進深。
大木作
在中國古代木構架建筑中,一切骨干木構件均稱為大木。如柱、梁、坊、斗拱、檁、椽等。而負責制作琉璃瓦
組合、安裝這些大木構件的專業稱作大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