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游覽過泰山的人,都看過一座漂亮的亭子。那既銅亭。
在傳說中人格化石敢當堪稱民間保護神
記者一大早就趕到泰山腳下的泰山管委會,剛落座,管委會副主任呂繼祥便娓娓道來,為記者講述了一個“泰山石敢當”的民間故事:
泰山腳下的一個村子里住著一個壯士,姓石,名敢當。他很勇敢,什么也不怕,在泰山一帶很有名。有些人被欺侮了,就找石敢當替他們打抱不平。一天,石敢當進城賣柴,見貼有王員外的告示:誰能為他家降妖,愿將女兒許配為妻。原來王員外有一千金小姐,“養在深閨人未識”,不幸被一妖精作祟,王員外請牛鼻子老道設壇捉妖,被妖精一腳踢下壇來,跌得頭破血流。無奈才張榜求救。石敢當見義勇為,決心除害,他持寶劍藏在小姐房中,當妖精進來時,他舉劍大喝一聲:“泰山石敢當在此!”妖精一聽,嚇得駕起妖風狼狽逃走。事后,王員外親自把小姐送上泰山,和石敢當成了親,小兩口過起了美滿日子。誰知妖精逃走后,又跑到別村去禍害。村民聽說石敢當能驅妖,便來請他。可是,石敢當往這村趕,妖精又跑到那村去造孽。石敢當又沒有分身法,怎么辦呢?后來,聰明的妻子對他說:“何不把你的名字刻在石碑上,放在宅墻上鎮妖呢。”于是,人們紛紛在石頭上雕刻“泰山石敢當”五字,立于墻根、街巷、橋頭、要沖,以保村宅平安。
呂繼祥說,泰山石敢當習俗從內涵上體現的是“平安”二字,表現了人們普遍渴求平安祥和的心理。在各地的傳播中,除了普遍存在的石刻以外,還逐漸在民間形成了不同版本的神話故事,這些故事以石敢當或者以石敢當為中心的泰山風物傳說為藍本,結合本地的具體事物或者流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泰山石敢當的故事群,在民間廣為流傳。具有代表性的除剛才講的石敢當壯士說外,還有石敢當與女媧神、黃帝的傳說,石敢當是古代武士說,石敢當是神醫說,石敢當是大夫說,石敢當鎮宅辟邪說,以及泰山石敢當驅鬼、驅妖的幾種版本,還有唐太宗與石敢當的傳說、臺灣地區石敢當傳說等。在泰山地區流傳的皮影戲里,也有一個代表劇目《石敢當捉鬼》,以表現石敢當為民除害為主要內容。但不管哪種說法,泰山石敢當都是被人格化的民間保護神形象。
因泰山而壯神威石敢當成為平安的使者
一個個動人的民間故事流傳至今,關于泰山石敢當的歷史記載又是怎樣的呢?泰山學院教授蔣鐵生為記者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泰山石敢當是“石敢當”的傳承與發展。關于“石敢當”的文字記載,最早見于西漢史游的《急就章》:“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其本義就是:靈石可以抵擋一切。從民俗學來說,這源于古人對石頭的原始崇拜。遠古人類曾用石斧、石刀、石鐮來獵獸、采掘、種植、取火、自衛……從艱難的洪荒時代頑強地生活下來。“石敢當”,正是對石頭崇拜的流風余韻,是民俗學上一個有趣的現象。
在鎮宅石上出現“石敢當”字樣是在唐朝末年。據宋代人王象之《輿地碑目記》記載:宋代慶歷年間,福建莆田縣令張緯維修縣治,出土一塊石碑,上刻:石敢當,鎮百鬼,厭災殃,官吏福,百姓康,風教盛,禮樂張……諸字,是國內石敢當出土的最早的實物史料。
在明代以后,隨著泰山信仰的發展,在各地石敢當的石刻中,有的加上了“泰山”二字。在傳播中,石敢當和泰山石敢當同時存在。同時,還有一些其他字樣的石刻,如“石將軍”“石大夫”等,清代、民國年間以及當代,則以“泰山石敢當”為主。石敢當習俗,歷經各代,達于今日。清代以來,在泰山周邊還出現了祭祀石敢當的廟宇——石大夫廟,同時存在廟會“石大夫會”,還有以石敢當為題材制作年畫的。
石敢當習俗經歷了“石敢當”到“泰山石敢當”的發展,除了西藏和新疆,泰山石敢當習俗遍布全國各地,并且流傳到東南亞各國以及朝鮮、日本、韓國、歐洲和美國的唐人街。它的職能也經歷了從最早的“鎮宅”到“化煞”再到“治病……門神……辟邪……防風”等的轉變。
蔣鐵生先生認為,泰山石敢當和石敢當,都是對泰山崇拜的拓展,石敢當因泰山而壯威而走遍天下,泰山石敢當成為泰山的平安使者。它通過有形的石刻和無形的傳說,把五岳獨尊的泰山帶到各地,從精神層面對中華子孫產生了巨大而積極的影響。蔣鐵生說:作為泰山“平安山”的外化,有了一塊泰山石敢當,就等于把泰山帶在了身旁。
石刻文字為載體石敢當造型呈現多樣化
泰山石敢當習俗主要以石刻和其他材料的文字刻寫為載體,銅塔,其造型在各地都有所不同。
泰山周邊地區的石敢當多為天然的泰山石,一般不加修飾,上面刻寫“泰山石敢當”字樣,去年在泰山南北又發現了石敢當的造像。在我國一些地區的舊衙門和寺廟里的“泰山石敢當”,則大多以當地石頭制作石碑,鑲嵌在照壁上。豪門大戶的石敢當石刻一般比較高大,制作精美,如山西喬家大院的石敢當等。泰山石敢當習俗在閩粵沿海尤為盛行,在傳播中與福建沿海的風獅文化相結合,出現了造型多樣的“泰山石敢當”,有的在石獅上雕刻“泰山石敢當”,還有的在文字上搭配北斗七星、獅子銜劍等圖案。在澎湖東北季風最強勁地區,還出現了塔形石敢當,居民以許多石塊砌成將近10層的石塔,以止煞驅邪。由于澎湖東北季風盛行,天氣陰晴難測,受此影響,澎湖的石敢當幾乎隨處可見,蔚成地方特色。這種現象傳到臺灣地區,臺灣民眾歷來也都把“泰山石敢當”看作平安的象征,稱它為“無聲的保鏢……止煞祈福的萬能神”。泰山石敢當也表現為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門神“吞口”。西南少數民族的侗族、水族、白族、彝族等,銅橋,將泰山石敢當與門神結合起來,在門上釘木制虎頭,在虎口中書寫“泰山石敢當”。
“泰山石敢當”習俗在日本以及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東南亞各國也有傳播。日本最早的“泰山石敢當”石刻在宮崎縣,立于1868年。根據統計,日本全國的石敢當雕刻遺存總共有600多塊。泰國首都曼谷多處可見“泰山石敢當”。馬六甲眾多的店鋪門上方都有“泰山石敢當神之位”的碑石。據考證,馬六甲華人的“泰山石敢當”習俗,與明朝鄭和下西洋有關。
西安東申景觀藝術工程有限公司,銅亭http://www.lcwfjd.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