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巴黎圣母院大火燃燒,木質塔尖被燒毀轟然倒塌,讓全世界人民為之揪心。此次巴黎圣母院火災的重災區就是被稱為“森林”的木屋頂,這不禁讓人擔心起木結構為主的中國古代建筑。西安仿古瓦廠家講述關于古建筑木質結構如何有效防火.
我國很多古建筑多在山區、遠離城市中心,所以一旦發生火災,存在缺乏水源的問題。用火不慎,比如在重大節日期間,人員大量聚集,著火因素增多;還有電源、火源管理不善,有的電氣線路、電氣設備安裝不符合安全要求,有的香火擺放無嚴格的防火要求等。
無防火分隔,易“火燒連營”。古建筑大多數以單體建筑為基礎,組成各種庭院和建筑群體。從消防觀點看,這種布局方式潛伏著極大的火災危險。自然災害,比如雷擊,我們國家的不少古塔或者木塔都是因為雷擊而起火的。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建筑是以木材為主要材料的,木質建筑起火分分鐘就會化為灰燼。因此古人在建筑過程中會對材料進行一些處理,主要有兩種方式。
一就是使用不那么容易燃燒的建筑材料,比如使用磚石做墻面;二是對易燃的建筑材料做加工處理,提升其耐火性能,比如在木材表面涂抹石灰泥等。早在新石器時代的大地灣文化中就發現了泥土構筑的“防火保護層”,木柱上就被涂抹了一層堅固的防火涂料(膠結材料)。
防火墻的設置有多種。一種是在并排著的建筑物中,中間空著一間,在里面填土,形成火災蔓延的一個障礙;第二種是讓屋頂兩側山墻高出屋面,隨著屋頂的斜坡而呈階梯形,這種墻即為“風火墻”或“封火墻”徽派建筑中的馬頭墻便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相鄰的兩棟建筑物之間,如果都設置了風火墻,就會形成防火巷,火災發生后可以由此逃離火場。
古代建筑中,通常都會有用來儲水的水缸、水桶等,平常可以滿足日常生活所用,發生火災時則可以作為消防用具。自商代起,宮廷里就會擺放水缸。在眾多清宮劇中我們也能看到宮內每隔幾米就有一個大水缸,被叫做“門海”、“吉祥缸”。
清朝,由于皇宮頻繁發生火災,宮內開始大量設置水缸。據《大清會典》記載,“宮中水缸由皇帝頒布命令”,缸內要常年保持有水,夏季要保持缸內水質干凈,冬季還要點火給水缸加溫防止缸內水結冰。
中國古人非常有防火的意識,比如大量運用于“水”有關的元素,建筑物內頂部絢爛的“藻井”,其含義與象征和就與防火有關,《史記·天官書》中注有:“東井八星主水衡。”東井即井宿,星官名,二十八宿中之一宿,有星八顆,古人認為是主水的。在殿堂、樓閣最高處作井,同時裝飾以荷、菱、藕等藻類水生植物,都是希望能借以壓伏火魔的作祟。
古建筑屋脊兩端翹起的構件,叫做“吻”,形狀多是魚尾、龍頭、龍尾等水里的動物,也是利用了水放到屋頂以壓火;還有一些更直接的把“水”融入建筑的名稱中,比如文淵閣、文瀾閣、文溯閣、文津閣。
對于我國的古建筑來說,多為磚木結構,耐火等級低,火災荷載較大,撲救困難,一旦發生火災,火勢較難控制,極易造成難以挽回的影響和損失。因此,我國面臨的防火壓力巨大。預防高于滅火,古建筑防火,最為重要!
古建中國致力于打造未來建筑的產業鏈孵化平臺,致力于弘揚傳統優良文化,繼承古人以建筑作為文化載體的非凡創意及重要功能,喚醒建筑中缺失的中華歷史文化,為精神文明建設添磚加瓦,讓建筑有文化,把文化帶回家。
本文圖片及文字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可聯系17782967686刪除.
|